开问网openwhy.cn —— 基于文档协作平台的综合性内容型网站

请输入验证码的计算结果

看不清,换一张?
提交

建议反馈

提交
取消

绑定手机号

您不是手机注册用户,还不能操作创建群或申请为群参与者,请绑定手机号(手机号绑定后将也成为登录账号)
获取验证码
绑定
取消

合并账号

合并
取消

提示

取消
解绑并绑定
只有实名认证用户可创建活动,
请先进行实名认证
确定

扫描下载开问APP

开问AI助手

开问AI助手

全球AI专家齐聚2025 WAIC,“中国经验”引领多语言大模型技术新突破

关注
收藏

共工新闻社上海讯(记者廖红麟)7月28日上午,作为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技术方向的重要环节,由科大讯飞主办的“高级别多语言基座大模型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会议聚焦全球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多语言人工智能发展,吸引了来自亚洲、欧洲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30位业界、学界代表,10位来自中英匈塞以伊等国的顶尖AI专家围绕“共建智能语言新生态,赋能全球数字文明”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中国路径:为全球AI发展提供“第二种选择”

在开幕演讲中,科大讯飞研究院院长刘聪表示:“我们希望构建全方位多语言大模型,为世界提供第二种技术路径。”他介绍,讯飞星火X1大模型现已支持130余种语言,在阿拉伯语、德语、法语、韩语、日语等关键语种方面综合能力已超GPT-4.1。其语音识别与语音合成能力分别覆盖100种与55种语言,性能超越行业标杆Whisper V3,稳居国际领先。

刘聪还提出多语言大模型下一阶段的三大发展方向:1. 推进“语音+文本”多模态数据的共建共享,打通语义壁垒;2. 打造原生多语种语音能力的大模型底座,增强语言感知力;3. 构建具备跨语言知识迁移能力的通用模型,提升泛化应用能力。

科大讯飞智算业务部副总经理张骁则指出,中国智算产业面临“算力快但效率低”的挑战,必须将“算力+算法+数据”三要素与“应用+生态”融合,形成五维协同体系。通过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优化算力调度、丰富开发者生态,将推动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每个人的巴别鱼”:构建以人为本的AI

英国萨里大学“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研究中心”联合主任宋一晢教授以“现实版巴别鱼”形象比喻多语言AI技术。他指出,AI应服务于个体体验、创造力与福祉,成为“可触达、可控制、普惠于人”的科技力量。他分享的DemoFusion和NitroFusion技术,已能让普通GPU设备支持超高清、实时AI生成任务,为AI“下沉”用户端铺平路径。

宋一晢对科大讯飞在多语言AI领域的实践表示高度肯定,称其“用AI连接不同文化,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他强调:“美好的世界,是每个人都能使用AI的世界。人工智能应是赋能者,而非统治者。”

数据质量优先:小语种也应拥有“大模型”

匈牙利语言学研究中心总干事Gábor Prószéky教授强调,数据质量比数据量更重要。他指出,匈牙利语作为语序灵活、结构复杂的“粘着性语言”,对模型token划分与长依赖建模构成挑战。团队研发的PULI模型与中国同行合作,借助HuGME框架实现了训练、语料建设与实际应用的闭环,推动小语种AI落地。

弥合数字鸿沟:技术平权的全球共识

小语种支持不足仍是全球大模型的普遍短板,专家普遍呼吁以技术手段促进“语言平权”。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Vlado Delić教授指出,塞语token占比仅为0.1%,远低于同类语种。他强调:“每种语言都应拥有体现其文化身份的本土化大模型。”他透露,学校已与科大讯飞展开合作,计划将塞语及相关语言接入讯飞翻译设备,并以2027年贝尔格莱德世博会为节点推进本地化部署。

其他与会专家亦纷纷呼吁技术普惠——

Avner Algom(以色列):小语种也应享有“AI服务权”; Nipat Jongsawat(泰国):语言主权是国家战略刚需; Yu Yong Poh(马来西亚):文化理解力应优先于模型规模;Heng Sovannarith(柬埔寨):语言被技术遗忘,则族群也将边缘化。

技术跨越政治:AI成为全球对话平台

此次会议也成为科技跨越地缘与政治界限的典范:以色列与伊朗专家同台交流,展现了AI技术在文明对话中的特殊价值。

以色列人类语言技术协会创始人Algom分享了希伯来语AI实践。他介绍,该协会基于开源框架构建了希伯来语+英语双语大模型,广泛应用于教育、医疗、客服等领域,并通过财政激励机制解决训练成本与数据合规难题。

伊朗谢里夫理工大学Hossein Assadi教授则聚焦AI底层技术架构,强调大模型高效运行依赖于强大的存储系统。他指出,若数据流通不畅、检查点管理滞后,即便是千卡GPU集群也将空转。因此,算力必须与高带宽、低延迟的存储系统协同演进。

AI赋能“一带一路”:中国技术服务全球

讯飞星火X1升级后在翻译、推理、文本生成等方面已全面对标国际一流,并在“幻觉治理”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其多语言AI技术已为华为、比亚迪、海尔等1.2亿设备提供语音支持,覆盖全球23种语言,广泛服务于非洲与东南亚。

截至目前,科大讯飞已开放813项AI接口服务全球53万开发者,其中272项专为多语言需求设计,为中国智造出海提供语言和智能支撑。

刘聪总结表示:“多语言AI不仅是技术,更是‘一带一路’的沟通桥梁。”科大讯飞将坚持“技术赋能+生态共建”,与全球伙伴共建开放平台、共享应用成果,携手打造更公平、更包容的全球人工智能生态。

全球协作:打造“人民的AI”

此次研讨会释放出清晰信号:多语言大模型不仅是技术里程碑,更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工具。正如宋一晢所言,建设“人民的AI”是一项全球共同的使命,唯有通过开放协作,才能真正实现技术平权、普惠共享。

中国经验,正成为全球AI发展的重要“第二种选择”——为每一种语言、每一种文化提供技术尊重与价值表达的空间,助力构建全球数字文明共同体。

作者:廖红麟

供图:共工新闻图片库

编辑:熊馨缘

责编:董勇

版权声明: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共工新闻社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投稿邮箱:Vgong@vip.qq.com

内容转自来源:共工新闻网

字数 2278
阅读 3174
赞 | 0
举报
本文为下述活动作品
0 条评论
取消
评论
更多评论
还没有评论
评论已关闭
推荐阅读
换一批
回到顶部
分享文章

分享到微信

举报

提交
取消

选择活动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