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古城探老酒,寻味非遗新传承
为积极响应非遗传承与教育创新实践的号召,深度挖掘传统工艺文化内涵,助力非遗活态传承,2025年7月17日,“雅韵寻踪,艺脉传新”实践队队员奔赴即墨古城,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即墨老酒展开沉浸式探访,通过实地观察、与传承人交流等方式,为后续开发特色课程、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积累鲜活素材,让更多人了解这一承载着千年历史的非遗瑰宝。
即墨老酒作为山东传统酒类的杰出代表,其酿造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历经千年岁月的沉淀与传承,于 2009 年成功入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齐鲁大地独特酿酒智慧与民俗记忆的生动载体。当日,队员踏入古城深处的即墨老酒展示馆,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与浓郁的酒文化氛围相得益彰,仿佛瞬间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非遗之旅。展示馆内,各个角落都散发着历史的韵味,图文展板系统地梳理了即墨老酒从商周 “醪酒” 起源,到唐宋时期的兴盛,再到明清时期的传承与发展脉络,让人清晰地感受到其悠久的历史底蕴。
跟随工作人员的细致讲解,队员深入了解到即墨老酒酿造工序的精妙之处。从选料开始,即墨老酒就有着严苛的标准,坚持选用当地优质的黍米和小麦,严格遵循 “黍米必齐、曲孽必时” 的古训。浸米环节,需要精准把控水质与时长,确保米粒能够充分吸饱水分;煮糜过程则十分讲究火候,要将黍米熬煮至外粘内熟的最佳状态;在糖化发酵环节,依靠自然培育的曲菌,在陶缸中历经漫长的周期,促成淀粉向糖分、酒精的转化。这一套传承千年的 “古遗六法”,每一个步骤都遵循着自然规律,经过时光的沉淀,赋予了即墨老酒 “焦香浓郁、余味悠长” 的独特风味,更使其富含氨基酸、多糖等营养成分,成为 “黄酒北宗” 的典型代表。
在与非遗传承人的交流中,队员真切地触摸到了传承背后的温度与坚守。传承人王师傅已经从事即墨老酒酿造工作四十余年,他深情地分享道,坚守传统并非意味着固步自封。如今,团队在保留核心工艺的基础上,对产品进行了多元创新:针对年轻消费者推出了小瓶装、文创联名款等,以时尚的包装传递着深厚的老酒文化;积极探索电商直播、文旅体验游等新型销售模式,让老酒走出线下门店,触达更广泛的消费人群。
此次探访,让队员对即墨老酒的文化价值、工艺智慧有了全方位、深层次的认知。探访尾声,他在品鉴区细酌一杯即墨老酒,琥珀色的酒液入口醇厚,焦香与米香在舌尖交织,余韵中仿佛能品出千年传承的坚守与创新。队员表示,可将整合此次探访所得的丰富素材,联合教育、文化领域的伙伴,共同开发 “即墨老酒非遗探秘” 特色课程。该课程将以酿造工艺为脉络,巧妙融入历史故事、民俗风情等元素,通过线上 VR 体验、线下实践工坊等多样化形式,让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群体,能够直观、生动地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他期待以教育为桥梁,吸引更多人关注即墨老酒,让这一承载着齐鲁文化的传统佳酿,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为非遗传承的 “活态化” 探索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样本,让千年老酒香能够持续浸润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撰稿人:李轩本
“雅韵寻踪,艺脉传新”实践队
指导老师:刘兆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