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问网openwhy.cn —— 基于文档协作平台的综合性内容型网站

请输入验证码的计算结果

看不清,换一张?
提交

建议反馈

提交
取消

绑定手机号

您不是手机注册用户,还不能操作创建群或申请为群参与者,请绑定手机号(手机号绑定后将也成为登录账号)
获取验证码
绑定
取消

合并账号

合并
取消

提示

取消
解绑并绑定
只有实名认证用户可创建活动,
请先进行实名认证
确定

扫描下载开问APP

老北市采风一瞥 文/韩进

kw_PGrmaQ
关注
收藏

  12月初,我们味一诗社的朋友们在社长卢彦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北市场。天很冷,可大家热情高涨,精神饱满。一睹北市新风采。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符号,这个符号就像历史的脚步,它让你听到历史的号角和足音。历史文化名城沈阳,早在7200多年的新时器时代就有上古人类在此繁洐,经过漫长的苍桑岁月,迎着历史的尘埃与黎明,铁马金戈的铁蹄经过风霜雪雨的斗争,一代又一代走到了现代化的今天。

如果说,这个符号是什么,北市场就是其中之一。这里有很多历史遗迹,代表着一种市井生活的气息,从皇权贵地走入市井民间,历史、民族、现代……传统文化和老城故事已是一种精神的抚慰。自从1625年,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迁都沈阳,更名盛京,扩建中街,北市场也就随之而起。这里有实胜寺,锡伯族家庙、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皇寺庙会……

北市场曾经称为‘十间房',和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城隍庙一样,因庙而兴,在这里品味回想浓浓的老盛京味道。

 在实胜寺,我了解到北市场的最初兴旺,也是因一座庙而起。蒙古族首领战死沙场,他的母亲和妻子为表示诚意带着金银财宝归顺了朝廷。为此,皇太极以厚礼相迎,尊重他们的风俗,1626年修建了皇寺庙。香火很旺,初一丶十五许多人来膜拜上香。这就是北市场雏形。后来到了张作霖时代,扩建北市场把它变成了商业区,成为和北京天桥那样的市井烟火气息极浓的“街巷"。有人称之“杂巴地"。“杂巴地"听起来有些刺耳,但是许多民间手艺,民族文化就在这些百姓的地摊上得以代代相传!

 我们来到了南区的文奉园。我看到复原的民国文化。黄包车、民国时的老爷车、老火车、过去用过的柳条箱……在这里诗友们合影,穿着旗袍,乘黄包车,拎着柳条箱穿着旗袍走下绿皮火车的演绎……看绣娘刺绣,那一针一线让我们看到了民族手工文化传承的魅力。

当我问她:刺绣是为了出售吗?她说:不,就是为了民族手工艺文化的传承,看着自己一针一线的作品很开心,给自己和亲朋好友们欣赏,哪舍得卖啊!

  看着她带着老花镜,鬓角上的根根银丝,我肃然起敬!

 这里不仅还原了民国文化,在三楼的博物馆里,我们看到了上万件的历史文物:刺绣《契丹人狩猎图》、鸳鸯形三彩壶、盛京老城门门钉、奉天驿四轮马车、东北易帜“国旗格纳函”……

这些展物无声的在向我们述说着历史的文脉,展现着沈阳这座省会城市数百年前的故事。

  参观完南区,我们来到北区文盛园时,我们看到了一些雕塑,时间在这些雕塑里凝固了,他们生动再现了清初、民国时的生活常景。

  在这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满汉全席,108道菜品,在金璧辉煌的展厅里向人们无声地述说着汉族和满族饮食文化融合的情景。它是由南北大菜结合而成的精华,当年和清代皇帝御膳有着密切的关系!

现在许多菜品已走进了百姓家,它不再是帝王专利。但是做为饮食文化,它是民族大团结美食文化交融的元素。

一位文化人是这样评价的:我们不仅是在用视觉品味厨师的精湛技艺,更是用我们的修养在品味一个民族独特的历史与文化。

今天,我们采风老北市,更是为了学习传承非遗文化,并融进5G新科技发展的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历史文化的精髓传承下去!





字数 1266
阅读 5250
赞 | 0
举报
本文为下述活动作品
0 条评论
取消
评论
更多评论
还没有评论
评论已关闭
推荐阅读
换一批
回到顶部
分享文章

分享到微信

举报

提交
取消

选择活动

1/10
作品二维码:
发证单位:
    发证日期:
    开问电子证书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