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问网openwhy.cn —— 基于文档协作平台的综合性内容型网站

请输入验证码的计算结果

看不清,换一张?
提交

建议反馈

提交
取消

绑定手机号

您不是手机注册用户,还不能操作创建群或申请为群参与者,请绑定手机号(手机号绑定后将也成为登录账号)
获取验证码
绑定
取消

合并账号

合并
取消

提示

取消
解绑并绑定
只有实名认证用户可创建活动,
请先进行实名认证
确定

扫描下载开问APP

见闻二三

一苇渡江_LsIm
关注
收藏

不知道到医院看病算不算消费,也不清楚医患关系是不是“一锤子”买卖。可不管怎样,我都不希望是这样的。不过比照商业模式,我们就会发现其实事情还真是那么个事情。因为,只要医护人员的工资、奖金、福利待遇与医院收入挂钩,那么,医院是不是福利事业单位,都具备了营利色彩,患者花钱接受服务,与医院实际上就已经构成了公平交易关系。因此,从法律上讲,患者花钱看病,即与医院形成消费与服务关系,患者就是消费者。

曾有人不无调侃的说,在一个城市里最繁华忙乱的地方并非什么商贸中心、购物广场,而是那一家家的三甲医院。的确是这样,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得病的道理,所以人都有进医院的可能。如今不管你何时走进医院,到处是来来往往、匆匆忙忙的人群。如此说来,这个单位的利润还是比较可观的了。听说像我们这个摇摆于三线与二线城市的一个三甲医院,光一年人事开支就在二三十个数字上,因此可以想见那院长平日里最要紧的工作也就只剩“想方设法”弄钱了。

但是这到医院看病毕竟是不同于到市场买东西的,也就更不同于到饭馆子里吃饭。看病是大夫说了算,你既然坐到了大夫跟前,好多时候是没得商量的,这不像买东西,也不如点菜,不能由着你的心病,嫌辣嫌酸、要贵要贱的,当然更是不能“斤斤计较”了。

国人一直很喜欢扎堆且不太爱排队。不过这几年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那种“一哄而上”的现象是有了极大的改观,但有些地方、有些时候还是那免会出现不尽如人意的情况。

大概那样一哄而上的原因只是来自于过去,物资匮乏、加上分配不公的现实环境所养成的习惯,是整个民族“痛苦记忆”里的原始的、有点顽劣的本性而已。中国人总是行色匆匆,总不能安安静静、悠闲自在下来,所以总能在一些地方看到长长短短的“队伍”。车站、超市、景点、医院……,一到节假日,就连高速公路服务区里的公厕都“人满为患”。人们似乎是“相约1号”,“相约车展”,“相约抢双黄连”,当然更有相约到超市领鸡蛋的,不也是以老年人居多。真是好奇这小小的鸡蛋还有如此神奇的力量。

不过这所有的“排队”后面往往关系重大之利益关切,或可称之为“资源”。你到医院排队为得是能挂上个专家号,毕竟“专家”的数量是有限的;到商场排队是为得是能抢到打折的商品,当然在我们国家这所谓的打折商品换来换去也只是个“鸡蛋”,而且也只是那些有闲的老人们最热衷的;至于那排队吃牛肉面、排队上厕所、排队买票,那争来争去的也许是那个叫做“时间”的东西,也许也不是,只是一种被“裹挟”的状态……既然是个资源那便免不“有限”这个本来属性,所以也就免不了人们对它的“趋之若鹜”了。

我见过最多、听得最恐怖的便是一家老小为了孩子上一所所谓的“好园”,起早贪黑、使出浑身解数要排的那个了,这也或许是当下中国从县城到省城再到京城最热门的队伍了,因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已经是普遍共识。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人类要生存和发展,首先要学会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而不能与其它动物一样,只是被动地适应自然。只是当人类学会了生产以后,人类最终才从动物界中分离出来,成为我们所称之的社会;所以,生产知识才是人类的第一知识。生产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人类要生存和发展,一刻也不能离开生产,其它的一切都是建立在生产之上的,是围绕着生产来进行的。生产一旦停止,所谓的人类和人类社会也就完结。人类的一切较大斗争,也都是围绕着生产来进行的,争夺的就是生产的成果和利益。所以,这排队也便是人们争夺“成果”和“利益”的基本形式,也是最低级的形式。也因此说,人类社会的历史,也就是生产的历史;生产活动,就象饮食活动一样,每天都在重复地进行着,所以越高级的文明,排队的秩序越好,排队的情况也普遍。反之,越低级的文明,便没有秩序井然的队伍,或之是“独吞”、或之是“一哄而上”。

“常态化”是当下最流行的词汇,是特殊时期特殊状态,当然它指的更是一种趋于正常的状态。在全国、全世界疫情大流行的关键时期,我们生产、生活更应当趋向一种正常且有序的生活状态。因此,常态化便是在一种不正常出现的情况下,我们要试着接受这样一种现状的状态。

从暂停到重启、到全面恢复,我们经历了太多。但就教育行业而言,从“停课不停学”开始就有许多不同声音,到最后是不是要取消考试,其中种种可算“一波三折”。

考试历来为人所诟病。曾几何时,“考考考”是教师的法宝;“分分分”是学生的命根。学校、家长、社会、主管部门也都纷纷以此来衡量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水平。其中也不免滋生诸多病态、甚至变态的情况。其实人所诟病者在于学校、主管部门、教师之教育方法单一,是教育评价手段的单一和偏激,是这种叫做“应试教育”的教育形式。其实有人也说,严格来讲,“应试”并非教育,只是策略、方法,只是如今大多学校在“应试”上做到了极致而已。考试做为中国人对世界贡献,其意义是不容置疑的。试想假如没有考试,如何保证每年千万级别考生的高考、中考考生,有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谁能想出一个更好的办法?

所以当初取消考试的要求一出,首先是学校的管理者最紧张了。如今他们的手里也只有“分数”是最称手的兵器,可是现在只让你徒手博弈,可真是有点“手足无措”之感了。我相信大多数的老师对于取消考试也是“拍手成快”的(有些人嘴上还是不承认),个中滋味与所受基害是成正比的。不过对于取消考试这事,100%的家长是不情愿的,甚至也有出来“骂娘”的----学了这么久,你考了没有(化用某流行歌曲)。那么不必说,学生也是不想考的,从小到大考那么多,少考一次有什么不可以的。现在我们回头来看,对于这样一个“法宝”级的教育方式,作为最直接的当事人,老师和学生却又是如此的深恶痛绝呢?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个管理者深思的问题。

这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的事情。每个家里的孩子都是要报一些“班”的,就是那些所谓的“兴趣爱好班”。诸如:钢琴、舞蹈、古筝、二胡……等等吧,可以说是门类齐全,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还会有一些新“班”出现。比如现在不是特多那个叫“某某编程”的吗,估计现在开设一个“人工智能”班肯定赚钱,只是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按理说,这兴趣爱好就该是完全凭着爱好来的,孩子喜欢什么弄什么吧,可不!那孩子也是极少发言权的,当然也是靠着家里经济条件的,一般家庭是学不起钢琴的,其实那些能学得起的,也只是从此家里多了个“接灰尘”的。大家都抱定了当“钢琴家”、当“舞蹈家”、当“画家”的心思去的,可是这家那家也不是这么练出来的。本来学业就紧张的中国娃娃们,便马不停蹄地奔走在成“家”的大道上了。这都能忍受,可气的是,没成想这“兴趣班”也考试。当然有更洋气的名字----过级。每一个报了班的孩子都是要一级级考过去的,我家闺女当年也是报了舞蹈班的,如今家里还有她从一到十的过级证书,可你让她随便跳一段,她已经来不了……

“应试教育”已经深入了中国人的骨髓里了,非得花一番“敲骨吸髓”的功夫不可。

 这些年,你好吗

字数 2795
阅读 5883
赞 | 0
举报
本文为下述活动作品
0 条评论
取消
评论
更多评论
还没有评论
评论已关闭
推荐阅读
换一批
回到顶部
分享文章

分享到微信

举报

提交
取消

选择活动

1/10
作品二维码:
发证单位:
    发证日期:
    开问电子证书编号: